南岔地區氣候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, 春季氣溫回升速度較快,風大易旱;夏季溫熱多雨,晴好天氣偏少;秋季氣候涼爽,降溫急??;冬季漫長寒冷,氣候干燥。積溫全年10.0℃以上在2200—2300℃左右。 1997年后南岔地區受拉尼娜、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,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8.2℃,年極端最低氣溫為-44.2℃,年平均降雨量在550~750毫米,時數1236.4(h)小時,主導風向為SW(西南),無霜期115天左右。
南岔區沿革,1905年(清光緒31年)始設湯原縣時,南岔歸其管轄。1946年(中華民國35年)南岔屬湯原縣第五區。1952年12月南岔屬伊春縣第二區。1955年9月12日,南岔(二區)改稱南岔鎮。同時浩良河鎮(村級)從南岔劃出,另行組建浩良河區。1957年11月南岔鎮改稱南岔區,隸屬伊春市。1960年3月南岔區改稱南岔人民公社。1962年12月復稱南岔區。1964年8月17日根據伊春特區人民委員會《關于南岔區與南岔林業局合并的批示》,同年10月,南岔區與南岔林業局實行政企合一體制,隸屬伊春特區和伊春林業管理局。1968年1月27日,經伊春市革命委員會批準成立南岔區革命委員會。1969年10月撤銷浩良河區并入南岔區。 1980年4月經伊春市人民政府批準,撤銷南岔區革命委員會,成立南岔區人民政府。2019年7月13日,伊春市召開動員大會,宣讀《國務院關于同意黑龍江省調整伊春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》,撤銷伊春市南岔區,設立南岔縣,以原伊春市南岔區的行政區域為南岔縣的行政區域。2019年7月14日,南岔縣委掛牌成立;9月1日南岔縣人民政府掛牌成立。 南岔林業局沿革:1946年8月合江省林務局在南岔始設林務分局。1949年南岔林務分局與湯原縣林務分局合并成湯原縣林務局,在南岔設林業辦事處。1950年經松江省決定,將南岔林區劃歸伊春森林工業管理局。1951年7月伊春森林工業管理局撤銷鶴崗林務分局,其大部分人員遷至南岔,組建南岔森工分局,1953年6月29日與美溪森工分局合并為南岔森工分局。同年7月3日,南岔森工分局改稱南岔森林工業局。1954年7月隸屬東北森林工業管理局伊春分局。1958年4月8日改稱南岔林業局,隸屬伊春林業管理局。1961年11月,浩良河制材廠劃歸南岔林業局。1964年10月南岔林業局與南岔區實行政企合一體制。2015年3月,中共中央、國務院決定實施國有林區改革。2019年2月26日,伊春森工南岔林業局有限責任公司掛牌成立。
南岔轄區林木資源豐富。2021年活立木總蓄積 2011.3萬立方米。其中森林蓄積 1966.1萬立方米,占活立木總蓄積的97.8%;疏林地蓄積1.7萬立方米,散生木蓄積43.1萬立方米,疏林地和散生木蓄積占活立木總蓄積的2.3%.森林覆蓋率89.4%。主要喬木樹種有紅松、云杉、冷杉、樟子松、落葉松、水曲柳、胡桃楸、黃菠蘿、榆樹、色樹、樺樹、楊樹、椴樹、柞樹等,藤條灌木遍布林區。
南岔縣位于伊春市南麓,是伊春市東南門戶。綏佳、湯林兩個鐵路干線通過并交匯,是綏佳、湯林鐵路的樞紐,境內鐵路總長126公里;金南、桃南、南浩、浩帶公路貫穿全境,金南路為國家一級公路,桃南路為國家二級公路,南浩路為省二級公路,浩帶路為省三級公路,溝通合江、牡丹江、綏化、慶安、伊春的高等級公路網。南岔縣距離市中心區100公里、林都機場120公里、煤城鶴崗100公里、佳木斯120公里、省城哈爾濱350公里,交通極為便利。 南岔縣下轄3鎮(南岔鎮、浩良河鎮、晨明鎮)、1鄉(迎春鄉)、22個社區、27個行政村、14個林場所、3個貯木場(其中2個已轉制經濟開發公司)等單位,行政區劃面積3088.41平方公里。
2021年、2022年,地區生產總值分別完成195966萬元、210885萬元,人均生產總值分別為23640元、25440元,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完成43216萬元、48054萬元,2022年底全縣有工業企業43戶,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戶。人口8.29萬人,其中鄉村人口1.46萬人左右。